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微信号:HYYESSTD)专注于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热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大力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建筑节能是世界范围内非常重视的节能领域。近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节能与环境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徐伟就世界范围内零能耗建筑相关问题发表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零能耗建筑发展背景
什么叫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发展背景是从发达国家过来的。由于建筑能耗占全球能源的40%,给能源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陆续提出发展零能耗建筑的路线,目的就是有效、大幅度地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
目前看,世界能源消耗分布在三大部分,一是工业消耗,二是交通能源消耗,三是建筑能源消耗。中国在十八大时已经把后两者的顺序倒了过来,是工业、建筑、交通,全世界也是一样。交通要节能无外乎要发展新型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工业跟结构转型升级有关系,把工业取消变成服务业,这就是结构转型。但从节能来讲最主要的是从住宅或者从建筑开始,因此各个国家都在制定零能耗发展的路线和目标。比如欧盟规定到2020年成员国要达到新建建筑零能耗的基本目标。美国提出到2030年新建建筑要达到零能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有类似目标。
但是中国现在并没有提到建筑节能发展下一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但是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去开展研究,去制定它的发展策略以及它可行的技术路线。中国在1986年就有北方地区的节能设计标准,再到96年修订达到50%,经修订以后到现在达65%,北京今年又实施了75%的节能设计标准。天津也正在报批。全国陆续要实行更高的节能标准,更高的节能标准给我们的产业以及行业带来什么影响?比如北京要实行75%建筑节能标准,再往后要达到低能耗,需提供什么样的热源和采暖方式?这是辐射供暖供冷行业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中国零能耗建筑的特点
第一,和外界是什么关系,跟电网的关系;第二,是建筑类的各类能耗加起来的零能耗;第三,要转化成一次能源,燃气壁挂炉使用的是燃气,电采暖是电,集中供热是热,它们必须在一次能源下相比才能比出消耗的多和少。
另外计算周期是全年的平衡。目前全世界迈向零能耗的建筑基本上在北半球,南半球主要是澳大利亚,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且主要是跟供暖有关系。零能耗建筑如果要在香港、新加坡或者印尼这些国家开展,那它的代价太大了,所以零能耗建筑或者近零能耗建筑跟采暖的关系最大。
中美韩零能耗建筑项目概览
美国近十年建设的最具影响力的项目就是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这个零能耗建筑外形很大,以现有的技术手段能够达到尽可能小的建筑能源消耗。
再说韩国,韩国不是很大,但是国家可以拿出相当一大笔钱,再加上企业支持,用将近1.5亿人民币建一个高层的零能耗建筑。各个技术组成,包括门窗,供暖供冷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外围结构的保温,综合起来实现了零能耗建筑。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讲的零能耗建筑现在是泛指,既包括纯零能耗建筑,也包括近零能耗建筑。这里有很多技术在这里展现,很多企业在未来将往这些专项开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中美节能项目合作框架下,正在建一个节能办公楼——当今建筑节能最先进技术和最实用的技术在这个楼里都有展示。这里技术有很多,太阳能技术、辐射供冷技术,二层三层用不同的辐射供冷技术,既有意大利辐射板,又有国内滤网,包括空气处理PM2.5的系列产品,光整个楼传感器就有一千多个。还有光伏体系、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应该说我们这个楼是在其它有关单位做过节能示范的基础上,吸取有益技术和经验而做了一部分提升,这在国内应该是先进的,在世界上也是有位置的。
零能耗建筑如何在中国发展
如何把欧洲被动式住宅(也叫零能耗住宅)移接到中国?秦皇岛的“在水一方示范工程”就是一个被动式住宅,它要达到的基本指标是全年单位平米的采暖能耗要低于15千瓦/时,全年的整个建筑能耗,包括供冷、家电、炊事能耗低于150千瓦/时。现在我们的建筑是什么水平?北京地区即使达到65%的标准,采暖能耗也要80千瓦/时,有的高于100千瓦/时,有的低于60千瓦/时,这就要求需大幅度减少采暖能源消耗。
辐射供暖供冷在零能耗建筑,或者接近零能耗建筑里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有人提出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都做被动式住宅,那北京采暖能耗不就是极大程度下降,PM2.5不就迎刃而解了?这当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楼也不是随便就能建起来的,但是它展示了我们发展的方向,往东北、南方能不能发展,又是未知数。我们目前在青海做试点,因为青海太阳能丰富,并且能源又相对短缺,所以在青海选若干栋楼实现被动式住宅,或者零能耗,这对我们产业产生的意义那就十分重要了。
中国零能耗建筑技术途径
中国零能耗建筑技术途径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准确预测。这是做好零能耗建筑一个关键环节。
第二,被动式住宅建筑设计降低负荷,南方为什么供暖负荷大?是因为保温差,能耗高。
第三,使用高性能建筑能源系统。
第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必须要实现。
第五,推广零能耗运行策略,这种建筑即使建成了,它也可以改进并提高运行策略。传统集中供热的模式,控制方式都需要改变。(作者:徐伟)
选自_《中国地能》
http://weibo.com/p/100160385536467104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