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微信号:HYYESSTD)专注于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热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大力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人物简介
庞忠和,1988年在中科院获得地热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地热学博士。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地热课题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地热课题的负责人。2000至2005年期间,任职于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全球地热科研与技术合作项目。他不仅研究了我国三大类地热系统,还研究了全球主要地热带的典型地热区,参加了国际和中国地热路线图的制定,对我国及世界地热能分布及开发利用有深入的了解。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地热协会理事兼科研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10月13日至16日,庞忠和研究员作为唯一一位来自欧洲以外的特邀嘉宾,应邀参加“第三届欧洲地热研讨会” 并作特邀报告,受到热烈欢迎。这是庞忠和首次以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访问欧洲。为此,本刊记者专门访问了庞忠和主任,并与他讨论了我国地热能发展方向问题。
记者:我国地热资源的家底如何?
按照赋存状态以及深度可以将地热能分为3类:
1)浅层地热能;主要赋存在0-200m的土壤及地下水中。属于非常规的地热能,是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北半球国家普遍开发利用的地热能,需要采用热泵技术进行开采。2)水热型地热能,主要赋存在200m-3km深度以内的地下流体中。属于常规的地热能,也是目前主要的开采储量;3)干热岩地热能,主要赋存在3-10km深度以内的地下岩体中。属于非常规的地热能,需要采用特殊技术开采,是目前开采很少的地热能,但是,它是公认的未来地热能。经过几轮的调查评价,我国地热资源家底基本清楚。地调局最近的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温泉2307个,地热井5488口,沉积盆地中低温地热资源可采量折合标准煤2,820亿吨。全国31个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已完成,其可采总量折合标准煤4.67亿吨。
记者:我国地热能的利用现状如何?
目前,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直接利用,如建筑物的供暖、温室大棚、温室养殖及热泵技术;二是地热发电,即将其作为一种能源直接变成电力,又可分为中低温发电和高温发电。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以非电直接利用为主,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连续20多年总量排名世界第一。截至2010年底,中国非电直接利用的能量当量为:装机容量3687MW。浅层地热能的利用为3000MW,且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我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4亿m2。但中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为25MW,20多年没有增加。发展很不平衡。
记者:这样开发地热能有何弊端和潜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地热能技术的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热利用技术发展严重滞后。近20年来地热发电停滞不前,以致地热发电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地热直接利用虽然发展较好,但也存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没有形成资源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最佳模式。地热成井工艺、回灌技术、以及结垢和腐蚀等技术问题较难解决,研发工作没有跟上。二是人力资源匮乏,研究力量薄弱。20世纪70-90年代,中国呈现地热能开发利用热潮,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但近20年来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人才资源匮乏,人才队伍远远落后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
选自_《中国地能》
http://weibo.com/p/100160384710140983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