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回顾过往,“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本届服贸会上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服贸会上至少举办了15场相关论坛和活动。中国已经提出明确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前,服务贸易能为“双碳”目标具有哪些联系?在这场服贸会中,可谓百家争鸣,各村也有着各村的高招。
在首钢园区举行的“2021全球PE论坛”上,“未来可持续投资助力碳中和”等相关话题成为嘉宾们热议的焦点。与会专家表示,在未来可持续投资领域,仅实现“碳中和”目标,总共需要139万亿元投资,占每年GDP的比重超过2%,大部分将投入到新能源、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碳中和”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转型等长时间维度的投资主题。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发电和供热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51%,工业行业以28%的占比次之。“减碳减排主要在于控制和改进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国家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2021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表示。
能源转型对实现“碳中和”战略至关重要,如何进行系统性的能源革命呢?“碳中和的‘牛鼻子’是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逐步通过电气化将终端能源消费转移至电力生产端,最终实现电力的低碳化。”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邱大庆表示,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推动碳减排必须推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低碳化意味着从供应侧到消费侧全部都要进行系统性的转变,这一转型过程有大量的创新需求。
对此,北京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将碳强度和总量目标分解到各区,按年度进行考核,通过碳排放交易系统,设定重点碳排放单位,控制目标,配额逐年收紧。
除了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还指出,能源转型的第一个主要逻辑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随着技术进步,能源发展内容可以不断更新,发展的成本不断下降。全球能源转型的路径大体上是一致的,首先减少煤炭的消费量,其次是控制煤电,实现电力系统的近零排放。
李俊峰表示,“喊口号解决不了‘碳中和’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能源系统的转型、社会经济系统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长期的努力,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面。”
“要尽快制定能源转型的路线图、时间表。”李俊峰认为,“北京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有条件通过能源转型助力大气质量彻底好转和二氧化碳排放实质性下降,进而推动实现‘碳中和’。北京的能源消费量不高,历史包袱比较小,转型阻力小,可以考虑建成全国第一个无煤城市和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交通电动化的大都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本届服贸会上,可以看到各行各业正用实际行动努力助力“双碳”目标从愿景变为现实。
《中国地热能》杂志欢迎订阅
《中国地热能》是由中国地热能出版社主办,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专业委员会等协办的科技期刊,于香港公开发行,双语半年刊。我们的办刊宗旨是为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参考建议,为地能开发企业提供宣传平台;为设计者、大众提供交流空间;推广浅层地热能利用经验,展示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