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微信号:HYYESSTD)专注于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热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大力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记者:您眼中我国地热能发展的路线图是怎样的?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发布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地热能的发展目标为:在青藏铁路沿线、滇西、川西等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区,启动建设若干兆瓦级地热电站。在东部沿海等中低温地热资源富集分布区,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分布式中低温地热发电项目。到2015年,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争取到100兆瓦,浅层地热能建筑供热制冷面积达到5亿m2。各类地热能开发利用总量折合标准煤0.15亿吨。在最近的中国地热论坛上,国家能源局领导指出,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年利用量要达到0.5亿吨标煤;2030年要达到1亿吨。在最近召开的APEC峰会上,中美之间针对气候变化达成协议,中方承诺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耗的20%。如果按照年耗能40亿吨标煤计算,到那时地热能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八分之一。
记者:眼下我国地热能科技发展的路线应该是怎样的?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科技支撑。未来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发与示范应该深浅结合,东西并举。浅层地热在北方城市建筑采暖发展空间很大,应该打造样板城市,特别是新兴小城镇。在利用模式上,应注意多能源互补,比如地热能与太阳能的结合。水热型地热利用的雄县模式已经走向世界,应该结合大型岩溶热储调查及开发利用加大推广力度。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利用技术上,注重深浅结合,综合利用。东部除了供暖之外,还需要打造一个南方制冷与空调的样板,广东的丰顺是一个有希望的候选区。那里不仅有东南沿海地区罕见的温度高流量大的花岗岩热储,还有拥有40多年历史至今仍在运行的我国第一座中低温地热发电站。还是国家863计划项目的试验点。西部的喜马拉雅地热带是我国高温地热发电的希望所在。尽管自然条件艰苦,但是,目前电网接入、优惠上网电价问题都已经解决,应该加大投入,努力实现快速发展。
针对干热岩的开发利用,中国科学院的能源技术路线图给出了愿景,希望到2035年,中国的干热岩开采技术能够达到商业化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需要开始建立试验基地,开展一系列相关技术的研发,逐步赶上欧美先进国家的水平,最终实现商业化。从最近的欧洲地热研讨会上信息来看,欧洲发达国家主攻的压裂和流体循环技术,已经取得显著进步,我国应该抓紧行动。
记者:您认为我国发展干热岩应该从哪里开始?
我认为应该东西并举,分步实施。从我国的地热资源潜力分布来看,高焓的优质地热资源主要在喜马拉雅地热带,也就是南起滇西、川西,西至藏南、疆西的我国大陆上唯一的高温地热带。不管是干热还是水热,热是硬道理。热在西部。从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上看,东部地区是负荷所在地。经济发达,因此低品味的地热资源也可以得到利用。所以,也值得多探索,多尝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开采深部地热能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宜从高温水热型系统的周边或者深部做起,循序渐进地做到纯粹的所谓“干热”系统。事实证明,后者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记者:您对《中国地能》寄予什么期望?
《中国地能》是一本新杂志,但是,立意很新,中英对照,印刷精美,内容丰富。作为编委,我寄予厚望,相信一定会为中国地热能科研与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选自_《中国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