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6/9/22 0 18156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微信号:HYYESSTD)专注于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暖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为建筑物无燃烧智慧供暖(冷),大力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20年来,全球地热领域发展最快的细分产业是地源热泵,其快速发展使得早前无法利用的浅层地热能得到了有效开发。值得注意的是,20年前引入我国的地源热泵当前发展速度已领跑世界——2010年,我国浅层地热能年利用量已高居全球第二,2015年更一跃成为世界浅层地热能利用量最大的国家。在8月11-13日于杭州举行的“2016第八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地源热泵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0.8兆瓦到1万多兆瓦

    《中国能源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就开始研究热泵和地源热泵,但当时中国经济贫困落后,地源热泵因不适应国情而遭搁置。20世纪90年代,地源热泵引进中国之后,发展机遇和条件成熟,相关产业随之大发展。

    一组数据足以印证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2005年到2010年,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年增46%,利用能量年均增长35%。2010年至2015年,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和年利用量分别增长2.8倍和3.5倍,平均年累进增长率分别高达22%和28%。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克棪指出,过去20年,中国地源热泵呈现高速发展态势,“1995年全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仅为0.8兆瓦,2000年是9.7兆瓦,2005年631兆瓦,2010年4千多兆瓦,到了2015年已经有1万多兆瓦。”

    中国地源热泵的飞速发展还体现在装机容量的全球占比。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只占全球装机总量的0.04%,到2015年时,这一比例已飙升至23.61%。

    “大家不用担心地热用多了会引起一些地面沉降、自然灾害,或者把地球热度用光。”中科院院士、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汪集晹指出,“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部不断经地表向大气散发的热量,土生土长,极其稳定。”

    年利用量有望占全球一半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源热泵将有怎样的发展目标和节奏?尽管目前尚无定论,但记者在论坛上获知的三组数据可窥见大致:

 

    2014年的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研究项目提到,“十三五”地源热泵可以增加4亿平方米的应用;2015年国家能源局编制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计划新增地源热泵应用面积7亿平方米;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全国336个大中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估,提出“十三五”新增6亿平方米的应用。这意味着今后五年,如果按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数据,每年需开发地源热泵8000万平方米;按中国地调局的数字,每年需完成1亿平方米;按国家能源局的数字,则每年要完成1.2亿平方米。这相当于地源热泵未来5年的年均利用量增长率分别可达19%、21%和24%,但低于“十二五”期间28%的年均增速。

    据记者了解,中国地源热泵的利用率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十三五”地源热泵以中国工程院的数字完成目标,届时中国可以占到世界地源热泵年利用量的46.07%,按国家能源局的数字则可以占到世界年利用量的55.25%,按中国地调局的数据可以占到世界的50.07%。

    郑克棪指出,“如果按照设计目标完成,到2020年我国地源热泵年利用量可以占到全球一半左右。”

    大发展需更多政策支持

    历经20年发展,地源热泵行业企业数量从寥寥数家递增至几千家,为行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但地缘热泵的高速发展与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密不可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十三五”地源热泵要大发展,“光凭企业的积极性是不够的,更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完成‘十三五’地源热泵的目标是有难度的。除了过去的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奖励等政策,还需要出台适应新发展的新政策。”郑克棪建议,一些过去的优惠政策需要落实,例如地源热泵享受民用电价,“有的地方实施了,有的地方电力部门不接受国家能源局的文件,还需要改进。”

    “政企合作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地源热泵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因素之一。”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惊涛认为,在地源热泵行业“产、学、研”合作发展尚弱的情况下,下一步要注重让“学”和“研”为“产”服务的理念。

    汪集晹也认为,科技创新才能引领地源热泵快速发展。“政、产、学、研、用”五结合是地热产业科技创新的可取之路。另外,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田廷山指出,地源热泵要大发展,基础地质的研究也要进一步加强。“地热能开发现阶段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是科学技术和企业商业运作的整体结合”。

源自_《中国能源报》

猜您感兴趣的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海淀区杏石口路102号
邮编:100093
客户服务:400-655-8899
邮箱:hyy@hyy.com.cn
版权所有 ©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