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微信号:HYYESSTD)专注于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暖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为建筑物无燃烧智慧供暖(冷),大力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目前,我国雾霾天气日趋严重,治理雾霾,找回昔日蓝天成为城市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节能减排,被普遍认为是解决雾霾问题的有效之道,建筑能耗作为城市发展三大耗能项目之一,实现建筑节能成为全社会的责任,更是缓解雾霾天气的重要路径。
我国已开始实施建筑节能计划,在建筑领域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浅层地能因其储量巨大、分布范围广、清洁无污染等特点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即使在适宜区建设项目开发利用浅层地能仍处于推广阶段,未能实现规模化广泛应用,浅层地能产业发展缓慢。
产业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性,一般需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几个阶段,目前,浅层地能产业发展处于成长阶段,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自身及环境因素发展不稳定,如何实现“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推广浅层地能,助力产业发展成为研究的核心。
1浅层地能产业发展障碍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浅层地能开发研究工作,经历了起步阶段和初步推广阶段,已经进入了快速推广与普及阶段。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全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达到0.8亿m2,2012年增长至1.4亿m2,进入2014年后全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已经突破2亿m2[1]。但是相对于太阳能、风能,浅层地能发展与普及速度较慢,推广效果不佳,开发应用总量仅占我国浅层地能可利用资源总量的14.8%,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与接受度较低、相关产业发展也比较缓慢。
能源行业的推广与发展离不开“内因”与“外因”双向推动力,内在动力主要包括能源可利用总量与质量、经济成本与效益等,外部驱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环境保护需要等方面产生的推动力[2]。如图1所示,浅层地能产业发展障碍分析将从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个环节出发,分析“内部动力”与“外部驱动力”两个方面,涵盖了能源、环境影响及经济指标等多方面。
1.1浅层地能产业内部动力较弱
1)能源勘测与规划工作滞后。对浅层地能待开发区域进行能源勘测,了解资源赋存总量以及区域内地质条件,关系到浅层地能开发利用强度以及能源的转换率。但是我国多数城市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勘测与规划设计。
2)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浅层地能开发利用的大多数工程都是隐藏在地下,如果发生意外将会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地温场变化等不可挽回的损失,建筑不仅达不到节能效果更破坏了环境,浅层地能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与检测。
3)经济效益优势不明显。浅层地能属于新能源,初始成本偏高,虽然系统运营成本远低于常规能源空调系统,综合成本较低,但是这种优势并未被市场所认识[3]。
1.2浅层地能产业外部驱动力不足
1)组织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城市成立了浅层地能开发利用小组或委员会,热泵系统建设关系到全生命周期中的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废弃等各阶段,在我国现阶段工程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开发、施工、运营阶段划分明显,职责分担到各管理单位,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无法实现政府在能源推进中的政策导向职能、统筹规划职能、信息服务职能与执法监督职能。
2)制度设计不健全。我国浅层地能相关的政策文件仍旧以指导性文件为主,操作性不强,且现有政策的连贯性不足,未能起到政策群体效应。与城市规划、环境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浅层地能发展规划尚未制定,市场准入制度与激励政策都略有滞后,如激励政策,仅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城市出台了经济鼓励政策。
3)示范推广作用有限。一是科研与技术发展薄弱,财政支持多集中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科研经费不足,关键技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二是示范项目较少,且示范技术单一,作用有限。三是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未形成独立的产业,未能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源自_《中国地能》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