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浅层地能供热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四)

2016/1/7 0 18292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微信号:HYYESSTD)专注于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暖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为建筑物无燃烧智慧供暖(冷),大力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接上)

6.我国新能源开发有利于浅层地能供热技术的发展
    为了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投资力度,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推动浅层地供热技术的发展。

未来我国加快开发的新能源主要有:
    核能发电:我国的核工业技术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核电比例相对较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世界上核电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从法国等国家的经验看,核电的发展有可能降低电价,使部分城市用户供热的能源转向电力。由于电力直接供热效率低,而利用浅层地能供热可以进一步提高核电的效率,核能的增长将会提高浅层地能供热的比率。
    风电:风力发电是欧洲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风力资源可观,具有大规模开发风力发电的条件。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建立风力发电站,北方地区风力发电已经有一定的比例。风力发电与浅层地能供热的关系与核电类似,发展风电有利于浅层地能供热的发展。

    太阳能:目前国内外太阳能的开发出现了新热潮,但是太阳能在我国北方冬季严重不足,仅用太阳能难以满足取暖需求。所以,在我国太阳能供热的建筑物中,往往辅以浅层地能取暖的设备,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与利用浅层地能供热也是相互促进的。
    氢能:这是国内外能源专家普遍看好的新能源,有发展潜力。从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看,氢能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如果开发成功,将主要用于交通运输方面,替代污染比较严重的石油。从价格等因素分析,氢能在近 30 年内用于建筑供热

    生物质能:随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正在转向利用煤、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能源,大量的秸秆弃于农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秸秆等生物质能的现代利用方向是发电。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经验,秸秆发电的比例在未来会有所提高,这一趋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供热中利用浅层地能。
7.我国制造业发展支持了浅层地能供热的开发利用

 

    我国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使我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工费用相对较低。利用浅层地能的绝大多数设备可以在我国制造,这使我国利用浅层地能供热技术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浅层地能供热技术之所以能够在近十几年中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从今后的趋势看,我国制造业能够有力地支持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浅层地能供热在我国的发展。
8.今后 15 年是我国开发利用浅层地能供热技术的最佳时期
    进入 21 世纪后,在我国开发利用浅层地能供热技术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当前的形势十分有利于浅层地能的开发利用。

    首先,我国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能源,加速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发展的趋势。不论是从减少能源进口,还是从减少能源运输的角度,我国都有必要开发利用浅层地能这一普遍分布于浅层地表的可再生能源。

    其次,一次能源与电力的价格比价变化,有利于提高浅层地能供热的竞争优势。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世界能源需求持续上升,而能源供给相对增长缓慢,开采条件不断变化,导致能源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市场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电力与一次能源价格的差距有持续缩小的趋势,这将为使用电力趋动的浅层地能供热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条件,从而有利于浅层地能供热的发展。
    第三,国内外减排温室气体的各方面力量使浅层地能的开发得到广泛的支持。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应环保政策的逐步出台,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条件。开发利用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将得到国内外各个领域尤其是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第四,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实践,我国浅层地能技术系统供热设备设施大部分实现了国产化,降低了设备使用成本,相关企业亦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部分地区制定了地方标准,也有了技术力量和技术人员的积累。浅层地能供热的产品不断丰富,竞争力加强,加上国家和各地政策上的支持,为加快浅层地能推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目前可以预见,未来 15 年左右仍然是我国城市化和建筑发展较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抓住建筑物的节能和浅层地能等能源的利用,可以用较低的投入赢得较好的供热效果,有很好的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提倡在今后 15 年的发展中,在新建建筑规划中,加强节能供热系统的一次性配套与完善,加快浅层地能供热技术的利用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选自_《中国地能》杂志

猜您感兴趣的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海淀区杏石口路102号
邮编:100093
客户服务:400-655-8899
邮箱:hyy@hyy.com.cn
版权所有 ©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