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规范》简介(连载二)

2015/2/3 0 20319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微信号:HYYESSTD)专注于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热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和推广。致力于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大力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规范主要内容

1、地能采集井的形式

    地能采集井按结构分为三种:

    a)有蓄能颗粒采集井,见图4。循环水由置于隔热管底部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蓄能颗粒的上部加压回水区内。水流在有蓄能颗粒的环形空间内向下流动至抽水区,透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部分进入隔热管,再由潜水泵抽出。

    b)单一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5。井水由置于隔热管底部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隔热管上部的加压回水区,部分井水通过花管流出地能采集井外与周围岩土体进行热交换后,通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进入隔热管内再由潜水泵抽出。上述抽水区和加压回水区应在同一水层内,实现同层回灌。

     C)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6。在多水层地质结构的地区可采用两个或多个井上下叠加的结构。上下井之间的分隔层应符合当地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

2、采集井结构和相关参数

    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可参考表1、表2确定地能采集井结构和相关参数。其中供热功率适用于供暖工况。制冷工况的供冷功率可按供热功率的1.3-1.5倍计算。

3、蓄能颗粒及密封装置的设计要求

    a)蓄能颗粒宜采用直径10mm—100mm的球形体,强度应大于C50。所组成的环形空间的渗透系数应大于原地质结构的20倍以上。

    b)工作时应与相对应的井管内壁保持紧密接触,有足够的剩余压力,应能按设计要求阻滞循环水在井管内上下贯通。

四、结语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能够实现地下水的同质、同层100%回灌,水只作为介质输送地下热量;没有“取水易、回灌难”,地下水位下降和交叉污染等问题;没有水的流失和污染、不会产生潜在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安全、高效、可靠的浅层地能采集技术。

    为推动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在全国的大规模推广,恒有源公司声明放弃与该标准相关的专利(专利号为:ZL200610002239.8“井用水胎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井”),与全行业共享专利技术。相信此举将会有力的推动先进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系统技术在浅层地能作为供暖替代能源中的规范化应用。(作者: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李大秋,王学志)

选自_《中国地能》

 

 

http://weibo.com/p/1001603806151551671049

我的评论
猜您感兴趣的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海淀区杏石口路102号
邮编:100093
客户服务:400-655-8899
邮箱:hyy@hyy.com.cn
版权所有 © 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
联系方式: